首页 > 最新动态 > 2025年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特别节目在北京卫视播出
最新动态
2025年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特别节目在北京卫视播出
2025-03-252



又是一年生机盎然的春天,2025年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特别节目于3月24日在《养生堂》栏目播出。来自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中国防痨协会、北京市疾控局、世界卫生组织、盖茨基金会、北京大学医学部等机构的领导和代表,与来自疾控、医务、社区、百千万结核病防治志愿者等代表共同参加了录制。


节目紧密围绕“全面行动 全力投入 全民参与 终结结核”的倡导展开,走入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也走进难得一见的国家参比实验室,到移动CT车一探究竟,也认识了一群可爱的“无结核合伙人”,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全面行动
以国之力建设
以爱之力推动


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结核病防治工作,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位置,不断完善结核病防治体系,增加结核病防治经费保障投入。在党的领导、部门协作、社会动员、全民参与机制下,我国形成了涵盖“防、诊、治、管 、教”全链条综合防治服务模式。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2024年全国结核病发病率死亡率较2012年下降约30%,发病率的年递降率为3%,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死亡率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2012年以来,发现并治疗肺结核患者超800万例,治疗成功率稳定在90%以上,避免了1.3亿人感染,节约医疗费用支出约190亿元。这些卓越的防治成就是一代代结防人不懈努力、多方社会力量持续参与的成果,更是我们终结结核病流行的信心之源。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结核病/艾滋病防治亲善大使彭丽媛在北京市日坛中学调研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军民,国家疾控局副局长夏刚参加调研活动。

在医务室,彭丽媛教授一行详细了解学校结核病筛查防控和日常健康教育情况,希望学校把好结核病防控关口,让结核病远离校园。

彭丽媛教授一行还参观了学校围绕结核病防治主题开展的生物课教学、文创手工展、社会调研讨论、短视频录制等系列活动,同学校师生亲切交流。彭丽媛教授肯定同学们争当志愿者、积极参与结核病防治宣传的热情和社会责任感,鼓励大家加强体育锻炼,强健体魄,努力学习,提高科技和卫生素养,积极宣传结核病防治和健康知识,为终结结核病流行作出贡献。

点滴关爱如沐春风,点滴嘱托寄予期待。健康校园关系祖国未来,让我们共同行动,规范防控措施,营造卫生、健康的校园环境,为青少年的成长撑起一片无“核”的蓝天!








全力投入 

防治结核科学有依

科技发展造福你我


在北京卫视1000平方米演播室里,全国结核病防治宣传大使悦悦主持节目。两位专家联袂带来更多对结核病的解读和分享:一位是与结核病打交道33年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副院长李亮;一位是细菌“神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参比实验室研究员欧喜超。




街采调查和数据分享,揭示着结防之路任重道远——



一段随机采访短片中,不少路人在被问到对结核病、卡介苗等信息了解多少时,大部分回答“不太清楚”“了解不多”。面对大众对结核病重视程度不高的现状,结防宣教之路任重道远。


不仅如此,李亮副院长带来的一组数据,也让我们看到结防工作的紧迫性。



普通结核菌和耐药结核菌,每天都在伺机侵害大家的健康,需要我们特别关注!而它,就藏在喷出的飞沫里,或者藏身一口痰里。



一口痰的“痰生”巅峰,是去了国家参比实验室——



一口痰“一路颠簸”着被送往临床实验室进行病原检测,再经过4-8周的分离培养实验,就可以得到结核菌活菌。片中,欧喜超研究员带领记者在国家参比实验室,见到了结核菌活菌。微观世界中的结核菌简直就是个“红色的显眼包”。



演播室中,主持人悦悦的一身红装意外撞色结核杆菌。一个放大20万倍的结核杆菌居然很像一根红色的“法棍”面包 ,但真实的结核菌是无色或半透明的,经实验染色处理就变身成了我们常见的红色!


从一口痰认识了结核菌的真实面目,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平时难得一见的国家参比实验室还承担什么职能。



国家参比实验室不仅开展相关科研实验,还承担着一项重要的工作。从2007年开始,“全国结核病耐药监测”中的重要一环就在这里进行。每年,全国31个省(区、市)的70个监测点收集的结核菌被运至这里进行药敏测试及基因检测。18年积累的耐药监测数据为国家结核病防治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高效便捷的健康“探查”车,120秒看肺部健康程度——


你见过长轮子的CT机吗?这就是移动CT车。几十位《养生堂》热心观众正受邀免费检查。《养生堂》健康特派员“瘦不了”带领大家进入移动CT车内一探究竟。



车载CT的特点一是扫描速度快,即时就能看到片子。二是带轮子,能到处“走”,可以为广大农村地区及社区居民,带去更便捷的结核病和肺部疾病的早期筛查服务。


耐药监测体系、移动CT车是高水准、高效率、便民化服务的一个缩影,是我国结防工作中强化科技创新策略的体现。促进强链固链、促进科技与服务融合,是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积极践行。









全民参与 
找方法携手应对
探路径“合伙”前行

隐形杀手“结核菌”,到底有多可怕——

节目中,两位专家进一步揭晓结核菌的三大特征。


一是结核菌会“躲起来”。部分结核菌进入呼吸道后会被巨噬细胞吞噬,形成胞内菌,从而无法被免疫系统识别和消灭。


二是少部分未被免疫细胞消灭的结核菌会“装死潜伏”,等人体免疫力下降后“复活”作祟。


三是它的“善游走”会带来隐忧:结核菌在全身器官除了头发和指甲之外都可以停留,除了常见的肺结核,还有骨骼结核、淋巴结核等,甚至还能出现在脑部,而脑结核的死亡率极高。



“三类人群”要注意、“三早法则”要知道、“三类”不典型症状要分辨——


我们首先需要保护易感人群,免疫力低下人群、老年人、糖尿病患者这“三类人群”需要格外注意。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三早”法则也不能忽视!


为什么要“早筛”:据统计,每年全球约四分之一患者未被诊断,促进早筛、扩大早筛将有效减少结核病的传播;


为什么要“早治”:早期规范治疗的治愈率超90%,否则容易演变成耐药结核病,治疗难度将加大很多。


为什么要“早隔离”:如果不加治疗,1个结核病人每年可感染10-15人。有效的隔离措施将极大减少患者对周围人的威胁。


提高防治意识的同时,我们还需多加复习结核病常见症状,抓住治疗的关键期,不让结核菌有可乘之机!



无结核社区建设新尝试——“无结核合伙人”队伍不断壮大


自2021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次提出在国内创建无结核社区至今,无结核社区建设成效初现。目前,越来越多的机构、社区、个人参与其中。


一群有趣的“无结核合伙人”走进我们的视野。在校园里,可爱的同学们正将结防知识活学活用;在牙科病房,大夫们增强预防结核病意识,促进患者早诊早治;在超市,工作人员积极向顾客宣传结防知识;在社区食堂,工作人员针对老年群体特征,结合营养防结核给予他们重点照护。


这是“无结核社区”理念下的创新尝试,发动身边的力量,将知识和关爱传递,帮助更多人远离结核病侵害。无结核社区建设正不断助力我国结防网络织得更密、更牢。邀请更多朋友一起成为 “无结核合伙人”,我们一起建设美好家园!








终结结核 
一次因爱重生
一同发出心声


作为“无结核合伙人”发起人之一,宁波鄞州区东柳街道办事处李佩霞副主任向我们讲述了发展合伙人的初衷、做法与效果,以及在工作推动过程中遇到的一件难忘的事。



经社区随访医生反馈,李主任了解到辖区有一位患者状况不好。这是一位和自己女儿年龄相仿的孩子,因结核病休学在家,经历着身心灵双重压力。李主任不断尝试沟通,终于在第49个电话后,她见到了这个孩子。此后,通过将心比心的沟通和努力,孩子逐渐敞开心扉,也乐意参与到社区活动中,通过规律服药康复并重返校园。戴在李主任胸前的胸针和手臂上的兔子小头绳,见证着那段康复之路。



在去年11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疾控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委联合发布《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24-2030年)》,开启中国结核病防治工作新的发展阶段。2025年是新规划的起航之年,节目现场,来自疾控、医疗、志愿者、基层机构、健康促进机构等的代表们庄严地说出心中的誓言!


在终结结核病流行的冲锋号中,让我们更紧密地团结协作,以更饱满的热情和更坚定的信心,温暖守护、科学防治,守正创新、提质向新,在终结结核病流行和健康中国梦的征途中努力前行!








特别节目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主办,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中国防痨协会承办,北京广播电视台协办,盖茨基金会支持。






END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