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下午,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以下简称“中艾协”)在北京组织召开了“高校学生传染病‘多病共防’专家会”。会议凝聚专家智慧,旨在倡导树立高校学生重点传染病“多病共防”的理念,促进疾控系统与高校协同开展综合防控。来自全国13个省、直辖市及3个地市级疾控中心的艾滋病防治与免疫规划专家,2个省级艾滋病防治协会及高校专家等30多人齐聚一堂,共同为高校传染病防控建言献策。
立足高校防病需求,共话 “多病共防” 新路径
中艾协会长郝阳在致辞中指出,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严重危害青少年身体健康。中艾协多年来重视青少年防艾工作,一系列高校防艾项目陆续落地并取得扎实成效,品牌项目“美好青春我做主——红丝带青春校园行”,在全国上百所高校开展艾滋病宣传工作,得到国家卫健委、国家疾控局、教育部和世界卫生组织结核病/艾滋病防治亲善大使彭丽媛教授的全力支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传染病综合防控,《“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明确提出“多病共防”战略。希望能够结合高校疾病防控的问题与挑战,积极探索学生传染病“多病共防”的路径与方法,总结可推广的经验,共同筑牢校园健康防线。
会议开场和报告环节由中艾协副会长兼秘书长王新伦主持。
聚焦疾病现状,解析共防策略与实践
中国疾控中心艾滋病防治首席专家、中艾协副会长韩孟杰研究员系统分析了高校学生传染病疫情态势和防控现状。他指出,艾滋病、结核、HPV感染、乙肝等是威胁学生健康的主要传染病,加强共防意义重大。他提出“多病共防”的思路和行动建议,强调需以政策为引领,整合现有艾防工作机制和资源,探索“宣传教育共融、检测干预共推、疫苗接种共促”的模式,并强调多部门协作与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北京市朝阳区疾控中心计划免疫科副科长白云骅主任医师以“男女共防HPV:从理论到实践的思考”为题,结合国内外研究数据与实践案例,阐述了HPV感染的健康危害及疫苗在高校群体中的应用价值。目前国内HPV疫苗接种率存在“低龄人群低、男性极低”的问题,需通过科普强化风险认知,推动“男女共防”以实现群体免疫。
圆桌讨论献智,明确思路和实践方向
下半场的圆桌讨论环节由昆明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焦锋教授主持。专家们围绕“高校学生传染病多病共防如何落地实施”展开激烈探讨,形成多项关键共识。
一是需聚焦“高负担、高关联”疾病,优先纳入艾滋病、梅毒、HPV感染、乙肝、丙肝、猴痘、结核、诺如病毒等传染病,建议按传播途径分类(如性传播、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开展多病共防,以便于高校在实际场景、人群中和环节中整合防控措施。
二是为便于实际操作,应为高校提供开展疾病共防实践的技术指导手册。
三是“多病共防”的核心在于“资源整合”,应利用现有艾滋病防控的高校工作网络,输入疫苗接种、行为干预、疾病筛查等服务理念;通过“一课多讲”“一检多查”提高效率,例如在新生体检中同步开展艾滋病、乙肝检测,在新生入学宣传单中加入传染病多病共宣的内容,在性健康宣教中融合多种疾病防治知识。
凝聚共识力量,迈向实践新起点
韩孟杰首席专家在总结中表示,高校传染病多病共防工作具有挑战性,尚处于探索阶段,要积极开拓创新。通过专家会大家达成了共识,提出了务实的建议,明确了高校传染病“多病共防”的方向和思路。下一步要把高校“多病共防”的理念结合到实际工作中,可基于不同传播途径、场合、平台、时间和人群等谋划共防举措,以获得事半功倍的防病效果。
此次专家会的召开,为高校传染病“多病共防”搭建了跨领域、跨地区的交流平台,促进了我国高校传染病防控从“单一疾病应对”向“综合协同防控”发展。未来,随着项目的推进,将为筑牢高校健康屏障提供更坚实的理论与实践支撑。
感谢默沙东(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对本次专家会的支持!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