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以下简称“中艾协”)在北京召开了“青春共护 百样人生——高校学生传染病‘多病共防’能力提升培训会”。来自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160多个地(州、市)疾控中心从事艾滋病防控和免疫规划的人员,以及疾控、医疗和高校领域的专家400多人,围绕高校学生传染病“多病共防”核心议题,通过政策解读、形势分析和经验分享进一步凝聚共识,明确思路、探索路径,促进践行,为筑牢高校学生健康屏障注入专业力量。
锚定共防方向,凝聚多方共识
中艾协会长郝阳在致辞中指出,青年学生是民族希望与国家未来,传染病防控始终是卫生与教育部门的重点议题。“高校学生传染病‘多病共防’能力提升项目”正是积极响应国家“多病共防”战略的创新延伸,旨在通过探索整合资源、多方协同,达到“同宣传、同预防、同管理”的集约化效果。期望与会人员共同推进,为高校传染病多病共防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教育部全国高校健康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廖文科则从教育部门的视角强调,国家教育部、国家卫健委先后出台的一系列相关文件,都对学校的健康教育与疾病防控做出了重要的部署。尤其《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工作与健康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坚持多病共防”。在新的形势下,要构建“健康教育+健康行为+校园环境+制度保障”四位一体的健康生态。
中艾协副会长兼秘书长王新伦主持了开幕环节。
现场还举行了“高校学生多病共防专家倡导仪式”,中艾协高校传染病多病共防能力提升项目专家组倡议携手推进“多病共防”理念落地,为青春健康保驾护航。
解析流行现状,夯实共防理论
学术专题报告环节,多位权威专家聚焦高校学生传染病共防核心问题,输出高质量研究成果与实践策略。
中国疾控中心免规中心余文周副主任主持了第一篇章“多病共防 共享健康”。中国疾控中心艾滋病防治首席专家韩孟杰研究员系统梳理了高校学生重大和常见传染病流行现状及多病共防的政策和工作思路,建议强化部门职责,统筹利用防控资源,探索“多病共防”协同合作机制,实现“宣传教育共融、检测干预共推、疫苗接种共促”的“多病共防”模式。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副所长董彦会以循证数据,阐明疫苗在“多病共防”中的核心作用。建议结合学生年龄特点与疾病谱变化,优化疫苗的接种服务可及性和可负担性,同时加强疫苗认知教育,消除“疫苗犹豫”。
山东省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徐爱强结合国内外研究与真实世界数据,强调HPV感染不仅与女性宫颈癌密切相关,还与男性肛门癌、生殖器疣等疾病关联,需通过政策引导、科普宣传推动适龄男女生共同接种,提前筑牢肿瘤预防第一道防线。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中心门诊部主任孙丽君以临床诊疗案例切入,直观展现传染病对青少年健康的危害。她呼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性健康科普与生物医学预防干预教育,推动安全套推广、暴露前后预防、疫苗接种等措施进校园。
浙江省疾控中心副主任蒋健敏主持了“多病共防在高校中的策略”圆桌研讨。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中心王富珍研究员、北京大学宋逸教授、清华大学史宣玲副研究员、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王珏主任医师、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莫中福主任医师等五位专家,围绕防控需求、防控方法、疫苗的作用、协同机制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提出在多病同防中要针对关键问题、关键人群、关键场景、关键因素提出关键策略,并推动科研成果向政策转化,强化高校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防控,加强“高校—疾控协同”以及医防融合。
案例经验分享,探讨共防难题
北京市疾控中心公共卫生部顾问庞星火主任医师主持了会议第二篇章“医校协同 共筑防线”。广东省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副会长林鹏介绍了疾控中心通过情景剧、定期培训和使用数字化工具等在健康校园中做出的成效以及就“多病共防”的六点思考;昆明医科大学焦锋教授通过理论与案例结合的方式,指出健康教育中的常见误区和改进的具体建议;安徽省肿瘤医院徐辉副主任医师分享了曾开展的安徽省大学生癌症防治知识传播活动项目的经验与启示。
福建省疾控中心副主任褚晓凌、重庆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季恒青共同主持了会议第三篇章“知行合一 经验赋能”。东南大学附属医院杜国平主任医师分析了江苏省高校公共卫生行动计划,提出可借鉴的方式;武汉市疾控中心传防所所长杨小兵介绍了武汉市“多病共防”六项行动策略的成效,建立全国试点城市率先探索可复制的防控模式;上海市松江区免疫预防科科长陆红梅介绍松江区构建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的高校传染病防控机制,强化高校“多病共防”行动;北京市海淀区疾控中心艾防所所长申跃峰分享海淀区通过品牌活动将HPV感染纳入多病共防体系,形成 “一校一策”的精准防控模式的经验。各位专家通过分享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为参会者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参考。
共防意识见实效,共防行动启新程
中国疾控中心艾防中心副主任徐鹏总结指出,本次会议通过“政策-理论-实践”三层递进设计,明确了高校“多病共防”的核心路径——既要依托现有防控网络整合资源,也要创新技术手段提升防控精准度;既要强化疫苗接种、检测干预等“硬措施”,也要注重健康教育、行为引导等“软支撑”。
现场培训效果评估问卷结果显示培训效果显著,90%以上的参与人员认为本次培训内容对未来开展高校学生传染病“多病共防”的工作实践很有指导意义。此次培训会的召开,是探索我国高校传染病防控从“单一疾病应对”向“综合协同防控”迈出的关键一步。期待让“多病共防”的理念转化为守护学生健康的实际行动,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青春力量。
感谢默沙东(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对本次培训的支持。
END